美国史学家,如何看国共两党的成败 孔飞力同史景迁、魏斐德被合称为美国“汉学三杰”,是当代最重要的汉学家之一。汉学家孔飞力(Philip Alden Kuhn),著有《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叫魂》《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等书近日,美国著名汉学家孔飞力不幸去世,引起中国学界、媒体的极大关注。孔飞力师从费正清、史华慈,生前曾任哈佛大学东亚文明与语言系主任,在海内外知识圈具有广泛影响。本文旨在普及,扼要介绍一下孔氏对近代中国一些重要事件的看法。关于晚清变局1、孔飞力反对把鸦片战争当成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他认为真正的开端是太平天国灭亡西方传统汉学家,习惯于将中国的近代化的开启,看成西方(帝国主义)冲击国门的结果。但孔飞力不这样认为。在孔氏看来,“中国近代以前的社会,虽然是衰落的,但却不是停滞不变的”,中国开启近代化进程,列强军舰的冲击不是主因,关键还在于中国自身。①所以呢,孔氏反对将1840年的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孔氏认为,中国近代史的的开端,“不会早于1864年,即太平军叛乱被扑灭的那一年。”理由是:从此以后,“中国的政权和社会再也不能按照老的模式重建起来了”。②2、中国传统史家认为清王朝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但在孔飞力看来:清王朝的一贯政策,是百般威胁地主精英为什么说太平天国灭亡后,“中国的政权和社会再也不能按照老的模式重建”了呢?这就涉及到孔氏对清王朝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基本判断。按早年中国传统史家的看法,清王朝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孔氏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事实上,“清朝统治者的财政政策,是将农民的税负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同时对拥有土地的地方精英百般威胁,不让他们插在国家和农民之间。大地主一旦成为税收掮客,便会对朝廷的利益构成最大的潜在威胁。除了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小土地拥有者(在朝廷的眼里,他们在缴税这件事上比大地主们驯顺多了)的政策之外,官府还对逃税大户实行严厉制裁。满人作为‘外来者’,从来没有受惠于中国最富有省份——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地主们,因而在税收上也对他们毫不留情。1661年,数以千计拥有土地的绅贤名流因为逃税而受到惩处,有的甚至遭到廷杖和监禁。”③3、太平天国之乱,导致朝廷不得不更改以往对地主精英的高压政策,转而依赖他们,并下放部分收税权换言之,清王朝为了更有效地攫取税收、稳固统治,是高度排斥“拥有土地的地方精英”,也就是地主群体的。显然,分散、贫弱的小农更易于控制。所以,雍正皇帝在位时,曾“痛下决心,要彻底结束地方精英庇护他人土地的行为”。后来的乾隆、嘉庆、道光皇帝,也继承了相同的政策。但皇帝们取得的只是短暂的胜利。太平天国之乱中,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地方精英们,依靠团练趁势崛起,在地方上实现了权力扩张。朝廷也不得不更改以往的高压政策,转而依赖他们,并把以往高度敏感的收税权,部分下放给他们。④在孔飞力看来,这一重大变化,才是中国近代史,真正的开端。自此,皇权迅速溃败,中国开始出现了“地方自治”的苗头。1940年代,美国飞虎队队员拍摄的中国南方农村关于国共两党4、孔飞力认为,国民政府一直试图从地方精英手里收回财政权,他们是“农村名流”的对手,而不是他们的利益代言人孔飞力从地方绅权的扩张着眼,认为近代中国的发展趋势,乃是重建中央集权,收回由士绅掌握的地方权力。晚清朝廷在太平天国之乱结束后,一直试图夺回地主精英手里的地方财政大权。民国政府也是同样,“自民国初年起,常规官僚行政机构便竭力试图重建自己对于地方税收的控制。在蒋介石南京政府的领导之下,各省当局尽了最大的努力,试图将地方精英从税收体系中挤压出去。”⑤和传统中国史家把国民政府看成“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代言人有所不同,孔飞力认为,“国民党和南京政府在许多方面是现代化城市文化的产物。尽管有动听的政治词藻,说什么它的天然盟友是农村社会有财有势的人,但是20世纪30年代行政史的材料说明,半现代化的南京政府常常被证明是农村名流的不速之客和不受欢迎的竞争者。到30年代中期,国民党当局实际上正在削弱农村小统治者的影响,剥夺他们的地方治安权,并将地方的治安置于正规的政府警察机构和遍布各地的保甲制的职权范围内。”⑥但是呢,国民政府对乡村的控制是失败的。孔飞力说,“南京政府……在县城和村庄之间建立起了新的行政单位,……也就是乡。……但它的有效行政运作至多只是达到了比乡镇要大得多的区一级。”5、中共依靠土地改革,终于收回了地方士绅阶层的全部权力,实现了对乡村的直接征税中央政府收回士绅全部权力,并在乡村进行实质控制,是在1949年后。孔飞力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旧体制寿终正寝之时,他的新政权实际上已经成为民国时期一些创新现象的继承者,其中包括……努力将未经授权的中介掮客从税收体系中排除出去。”所谓“中介掮客”,也就是地方士绅。把“中介掮客从税收体系中排除出去”的基本手段,是土地改革。孔飞力说:“土地革命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将地方上的精英阶层当作一种经济和政治力量予以摧毁,并常常通过对他们的镇压来实现。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土地改革所影响到的精英阶层并不是大土地出租者(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离开乡间,住在城里),而是有一些出租土地或雇工的富裕农民。”最终,孔飞力看到,“作为一种政治措施,土地改革消灭了一个通过其‘作为’而使得很大一部分税收到不了国家手里的‘国家代理人’阶级。共产党人用以取代他们的那些人,是从农民中最为穷苦的阶层中选拔出来的。这些人所获得的一切都来自于共产党,他们因而不仅支持新政权,也非常乐意为新政权服务。”⑦至此,士绅阶层完全消失。“合作社的领导人成为国家在农村的税收代理人”,“现在,要确定千千万万小块土地的纳税责任再也不会存在什么问题了。税收记录也再不会因为土地转让而出现混乱,因为土地现在已经不能转让了。最后,市场体系也不复存在。”当然,新体制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孔氏说:“这种高效率的汲取体系在1958年大跃进期间造成了极大的损害。”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肯定了将乡镇行政机构和农村经济区分开来的做法”,始有所缓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孔飞力以局外人之超然,来打量中国近现代史,所得出的这些看法,对国人而言,自当有其一定的参考价值。大跃进期间,人民公社大办食堂注释:①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孔飞力与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②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3-8页。③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第87-88页。④同上,第89-90页。⑤同上,第91页。⑥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1796—1864年的军事化与社会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31页。⑦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第83—102页。
百年来,语文教材换了多少次血? 近日,语文出版社1-9年级语文教材修订完成,将于今秋在400余万学生中投入使用。此次修订有40%的课文被替换,古诗文比例大增。回顾语文教科书百年史,如此大规模课文替换,往往有着不同寻常的时代背景。第一次,20年代的小学国语教育,用白话文全面替换文言文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始于1905年的废科举兴学堂,当时设立了“中国文学课”,教材课文大多是古代散文。20年代初,北洋政府训令小学“国语课”全部使用白话文(语体文),初中教材第一年白话文须占3/4,第二年2/4,第三年1/4。周作人、蔡元培、胡适、鲁迅、梁启超等人的文章,最受当时国文教材的欢迎;政要人物的文章则与教科书完全绝缘。至南京国民政府时代,要求语文教材必须选取“党国要人”时文,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训词》等,遂进入语文教材。①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的《暂行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区分为“小学国语”和“中学国文”两个科目,相当科学。小学国语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学习平易的白话文,欣赏通俗的儿童文学,以锻炼其交际表达能力、扩展其想象空间。教材所选课文,在内容上,须积极乐观,有一定艺术水准而非“可怕而无寓意的纯粹神话”,且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在形式上,须是流利的白话文。初级中学国文的教育目标,是养成学生用白话文流畅充分地叙事说理、表情达意的技能,和阅读书报(包括平易文言文书报)的能力、习惯以及欣赏文艺的兴趣。教材所选课文,在内容上,要观照现实社会生活,“含有改进社会现状的意味”;在形式上,白话文逐渐递减,文言文逐渐递增,第一学年七三开,第二学年六四开,第三学年五五开。②此后二十年间国民政府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来执行的。1929年《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初级中学之部》封面及初中国文教学目标内文(点击可看大图)第二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朱自清的名作《背影》,被逐出教科书1949年,教科书进入“要由国家办”的新阶段。叶圣陶被指定担当这一重任。按叶的理念——说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二者不可分割——教育部将以往惯用的“国语”,改成了“语文”。至于教材内容,则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1951年7月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大意》里说得非常清楚:“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在这一指导方针下,很多传统名篇,被撤出了教科书。最典型的,莫过于朱自清的《背影》。叶圣陶早年曾激赞《背影》,认为整篇文章无一处闲笔。但当1951年,有中学语文教师在《人民教育》上刊文批评《背影》没法教,与当前政治任务矛盾时,叶圣陶也保不住这篇文章。这位教师声称:“这课书,在今日青少年学生面前,抽象而颓弱地渲染着一个父子之爱,是与当前三大政治任务——抗美援朝(参加军干校),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相矛盾的。假若将背影的思想感情在今天向学生渲染得太深的话,那么就可能使本想参加军干校的同学,或感于父母年迈而迟疑不前。也可能使地主或恶霸地主家庭出身的学生,在思想感情上无故勾起‘家道中落’或‘失父之痛’一类的无谓的纷扰,这是不言而喻的。再者,……光就朱自清那三次感情脆弱,有点林黛玉式的下泪,就可能给感情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学生以不健康的感染。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青少年的眼泪,只有欢笑的眼泪,胜利的眼泪,以及对万恶敌人忿恨的眼泪。”③《人民教育》在编者按里高度赞誉该文,号召全国语文教师一起来检举教科书里其他“不适当的文章”,引发了语文教育界对《背影》的集中批判。1952年,《背影》被逐出语文教材。直到1982年,才再度回归。1951年,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编写的《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封面及目录(点击可看大图)第三次,学习苏联经验,中学阶段的“文学”课本大量选入名家名作和古诗文,淡化了政治宣传色彩50年代初期的语文教材,侧重政治说教,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严重不够。1953年,苏联专家曾批评中国的语文教育“语言和文学的因素过分的少”。同年12月,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在给中央的报告中,也承认“把语言和文学混在一起教,……遭到了很大的失败。……其结果是使学生缺乏严格的语言训练,在写作中形成语法、修辞、逻辑上的严重混乱,遗害很大。……也没有使学生得到必要的系统的文学基本知识和文艺欣赏能力。”④在此背景下,从1954年起,经政治局批准,开始学习苏联经验,将中学阶段的语文,重新划分为“汉语”和“文学”两个科目,分科进行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此分别编写了初、高中文学、汉语课本。文学课本中所选文章,以名家名作居多,古诗文比例达到4成,政治色彩较之前大大削弱。但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这次改革很快就夭折了。1956年6月,全国语文教学会议被中途打断,康生严厉指责“文学课本非改不可”,“最多只能培养小资产阶级感情”,“许多课文思想性不强,语言也混乱,可砍去百分之三十到五十,换选政治论文、社论和应用文。”到1958年,相关教材全部停用。⑤按苏联经验编写的《高中文学课本》第三册,从目录可看出古诗文在本册占比极大,政治色彩被淡化(点击可看大图)第四次,五四到解放前的传统名篇,几乎无一幸免被逐出了教科书1958年,语文教材大换血。所选文章,基本上成了领袖著作和报刊文章的大集锦。除鲁迅外,五四至1949年间的传统名篇,几乎无一幸免被逐出了教科书。同年,国务院发文允许各地自行修订、编写教材。语文教科书在语言文字运用、文学鉴赏方面的功能被严重边缘化。比如,1960年,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响应“大跃进”的号召,用“三个月的奋战”,“编出了十年制汉语拼音课本和一至十年级二十册共约三百五十万字的语文课本”。这些课本的内容是什么呢?据他们自己介绍:“现行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正面侧面反映‘三面红旗’的只有46篇,仅占全部教材501篇的9.2%。而新教材第一册,歌颂‘三面红旗’和培养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课文占70%以上。从十一册至二十册,反映‘三面红旗’的约占整个课文的25%强。”⑥1960年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从目录可以看出几乎全是革命领袖的文章(点击可看大图)第五次,毛主席著作成了语文教育的“基本教材”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6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66-1967学年度中学政治、语文、历史教材处理意见的请示报告》。该报告指示:“中学历史课暂停开设,政治和语文合并,以毛主席著作为基本教材,选读文化大革命的好文章和革命作品,发动师生揭发批判原有教材。”随后,负责编写全国中小学教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也被取消了。⑦1968年北京市高中试用《语文》教材。从目录可以看出几乎所有文章都与毛泽东有关(点击可看大图)第六次,改革开放后,传统经典文章逐渐回归,但与真正的思想解放仍有很大的距离文革结束后,人民教育出版社重组。200多名专家、教师、编辑被集中到北京香山饭店闭门编写新的教材。1978年,中、小学生们拿到了新的语文教科书。课文构成,叶圣陶当年主持编选的经典文章被大量恢复,占了三分之二,新鲜的时文占了三分之一。所谓时文,就是报刊上的时政文章。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参与这次教材编写的张厚感解释:“那时,上哪去找新鲜的文学作品?”当然,时代的余韵仍在——《你办事,我放心》进入了小学课文,《华政委关心咱庄户人》进入了中学课文,不久又随着华国锋离开政治舞台的中心,而被撤出教科书。整个80年代的语文教育,虽然重新强调“读写训练”的重要性,但与真正的思想解放仍有很大的距离。比如,1988-1990年间,高中语文教科书曾把王蒙《论“费厄泼赖”应该实行》,与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同时编入,结果受到批评,到1991年版时就被删去了。2000年时,有学者对当时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1-12册进行了统计,发现“含思想教育内容”的文章篇数,占到了总数的60.9%,“含激发政治情感内容”的文章,占到了总数的36%。⑧1980年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选用了郑振铎、杨朔、老舍、茅以升、柳宗元、司马光等人的文章(点击可看大图)第七次刚刚发生,语文版教科书40%文章换血,古诗文比例大增2000年后,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从以往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独大”,渐渐变成“群雄相争”的局面,课文选择上也更加人性化。此次课文大换血达40%的语文出版社版本的中小学教科书,就是所谓的“群雄”之一。不过,据媒体报道,此次换血的指导思想不是人性化,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量增加古诗文(古诗和文言文)。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介绍说:“修订后的教材增加了古诗文比重:1-6年级相关课文约占全部课文的30%,每册最后一个单元集中安排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7-9年级相关课文约占全部课文的40%,每册安排两个单元的古诗文。”⑨小学语文教科书,古诗文占到全部课文的30%,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比例。而且,也是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准和学习规律的。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语言和文字的使用训练。而语言和文字的使用训练,又当以现实生活需要为第一准则。无论怎么看,“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诗文,既超出了小学生语言能力的范畴,也不属于该阶段小学生学习的核心目标。将比例增大到30%,明显违背了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语文出版社为什么要这样做,此处无法展开讨论。不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据2013年的一份统计,台湾“国立编译局”版小学语文教材中,1年级的古诗文比例是0%,2年级是12.9%,3年级是11.1%,4年级是11.1%;至5年级则增至40.74%,6年级增至60.86%。此外,台湾的小学几乎没有文言文,涉及传统文化也是翻译成白话文呈现给学生。⑩这样的比例安排,是对儿童语言文字学习基本规律的一种尊重。所以,希望语文出版社这次以“古诗文”为主题的40%课文大换血,只是个案。叶圣陶《开明国语》小学第二册教师用书,30年代开明书店售。本册收录42篇课文,但没有任何古诗文(点击可看大图)注释①李鹿,《语文教材的历史更迭》,《文史参考》2010年第20、21期。②《小学国语科暂行课程标准》及《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1929年8月教育部颁行。转引自:乐嗣炳/编著,《国语学大纲》,大众书局,1935,P339-367。③黄庆生,《一篇很不好教的课文——〈背影〉》,《人民教育》 1951年第3期。④胡乔木,《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转引自:潘锋,《建国初期语文教育借用苏联教育经验的历史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⑤刘国正:《似曾相识雁归来——中学文学教育的风雨历程》,《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6期。⑥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小组,《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 编写新的语文教科书》,《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60年第3期。⑦李良品,《中国语文教材发展史》,重庆出版社,2006,P361。⑧吴康宁,《“课程内容”的社会学释义》,《教育评论》2000年第5期。⑨光明日报,《新版语文教材替换约40%课文》,2016年5月24日。⑩董雪洁,《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比较:以苏教版和台湾“国立编译局”版为例》,《世界教育信息》2013年第13期。
南海冲突,是什么时候开始激化的? 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向来为中国所反对。扩建中的美济礁近日,南海地区局势紧张。回溯历史,南海问题究竟是怎样演变至今的呢?六十年代之前,南海虽有争端,但冲突并不剧烈中国南海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其上分布着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所谓“南海问题”,通常即指围绕南海岛礁、海域归属,周边各国所发生的领土争端,主要涉及国家,除“六国七方”(中国、台湾、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外,还有美国、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参与其中。二战前,法、日相继占领南沙、西沙群岛;二战后国民政府驻军永兴岛、太平岛有关南海诸岛的争夺,早在晚清时期即已开始。从1840年到19世纪末,英国船只多次在东沙群岛、南沙群岛非法测量、绘制地图。进入20世纪,日商成为南海的主要入侵者,他们先是在东沙岛非法采掘磷矿,后又在南沙海域大肆捕捞。对于英、日的非法行径,清政府搜集资料,申明主权,一度成功使日商交还了所占的东沙岛。中国政府所主张的南海“九段线”民国时期,日商卷土重来,不仅继续盗掘磷矿,还擅自将南沙群岛命名为“新南群岛”。随着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不断扩张,法国也注意到南沙群岛重要的战略地位,在1933年宣布占领太平岛、中业岛等9个小岛,划归法属印度支那管辖,史称“南沙九小岛事件”。随后中、日、法三国各自宣示主权,展开外交交锋。抗战期间,法国又趁机占领西沙群岛,后日本侵入法属印度支那,同时控制了西沙、南沙。①1946年,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国民政府收回西沙、南沙,并驻军于永兴岛、太平岛。国民政府正式确定中国在南海的领土“最南应至曾母滩”,将11段南海断续国界线绘入1948年发行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1949年后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中,去掉了北部湾的2段断续线,其他9段保留至今。②1951年的对日《旧金山和约》,言辞模糊,给了越南、菲律宾等国侵入南海的借口由于中、法两国在南海诸岛的主权问题存在争议,所以1951年签署的《旧金山和约》,只规定了“日本放弃对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的所有权利、权利根据和要求”,没有明确规定这些岛屿的归属。其后,南越继承了法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于1956年宣布拥有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全部主权,并设立管理机构。③这时中国正援助越共抗美,北越当局在南海问题上支持中方立场,表示“从历史上看,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早在宋朝时就已经属于中国”。1960年,越共印制的《世界地图》中,南沙群岛被标明为中国领土;1972年,越共测绘的一张地图上,南沙群岛也用中文标示。另外,菲律宾早在未独立时期即已垂涎南沙群岛,因此日本投降后,菲律宾外长声称“南沙属于菲律宾的国防范围”,在联合国大会上,要求将南沙群岛“归还”菲律宾。其总统季里诺也宣称,“根据国际公法,该群岛应该属于最邻近的国家, 而距离南沙群岛最近的国家就是菲律宾”。1956年,菲律宾人克洛马宣称自己“发现”了无主岛屿,将属于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命名为“卡拉扬群岛”。因此时菲律宾同台湾为盟友关系,在台湾申明南沙群岛主权,并严正抗议后,菲律宾表示道歉,暂时收敛了对南海的野心。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地区冲突中,南海问题表现得还不突出。④1974年,在西沙海战中,中国击败南越海军,夺回珊瑚岛等3岛六十年代至今,冲突一再升级,中国坚决反对南海问题国际化1968年,联合国报告认为南海蕴藏丰富油气资源,周边各国随之群起瓜分南沙岛礁真正改变南海局势的,是1968年联合国的一份调查报告——南海海域被发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周边各国对南海诸岛的争夺由此变得激烈起来。1975年,北越实现统一后,采取了和南越相同的立场,声称“越南封建国家是历史上第一个占领、组织、控制和勘探这些群岛者,他们有充足的历史和法律文件,证明越南对这两个群岛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宣布西沙、南沙为“越南领土”,至今已实际占领岛礁29个。越南同20多个国家合作开采南海地区油气资源,石油收益占到越南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⑤菲律宾从1970年开始蚕食南沙岛礁,同时进行石油开采,1978年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宣布对“卡拉扬群岛”(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至1999年,菲律宾侵占了南沙9个岛屿,其中中业岛为南沙第二大岛,仅次于太平岛。2002年时,菲律宾每天在南海地区开采石油9460桶,年产天然气10亿立方英尺。80年代,“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之说出现,再度刺激周边国家对南沙岛屿的争夺1982年,随着《联合国海洋公约》的签署,南海周边各国为获得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对南沙岛屿的争夺更趋白热化。1983年—1999年,马来西亚宣称对南沙中的12个岛礁拥有“主权”,实际占领了其中至少6个,并在岛上派军,修建永久建筑。资料显示,马来西亚出口石油的70%来自南沙海域。⑥1984年,文莱从英国独立后,也宣称对南沙群岛所属的南通礁拥有“主权”,自行划定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印尼虽没有对南沙群岛提出领土要求,但其宣称的专属经济区,有8万多平方公里位于中国南海海域内。自90年代起,越南、菲律宾等国,热衷于在南海问题上引进外部力量,以制约中国在中国实力日渐增强的背景下,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为维护其在南海海域既有利益,致力于将南海问题国际化,通过引进别国力量,来制约中国。首先,推动南海问题“东盟化”,希望东盟十国能在此问题上发表统一意见。菲律宾作为东道主,在1992年的东盟六国外长会议上,促成了《关于南中国海问题的东盟宣言》(也称《马尼拉宣言》),提出应以和平方式解决南海争端。此后,东盟历届外长会议均在《联合公报》中提及南海问题,请各方遵守宣言。2002年,中国与东盟在柬埔寨金边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各方承诺尊重国际原则,以和平方式解决领土争议。⑦其次,将利益相关的区外大国引进南海地区。美国基于维护航行自由,以及保持地区影响力的目的,相当关注南海问题。2011年,越南国防部副部长对记者说: “如果美国能为本区域带来和平稳定,以及确保国家主权得到尊重,我们欢迎美国的举动。”菲律宾国防部长也表示,美国应该在南海部署军事力量,因为“南海问题牵涉美国利益”。和美国签有安保协定的日本,同样希望在南海问题上发挥影响力,以维护航线安全。日本如今已成为越南最大的援助国,大批日企进军越南。⑧印度为确立大国地位,实行“东进政策”,宣称“从阿拉伯海的北面到南中国海都是印度的利益范围”,积极同东盟国家开展合作。澳大利亚距离南海较近,为保障航线安全,以及参与开发南海资源,也十分关注南海问题。俄罗斯希望重塑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大力向南海地区的声索国出售军火。这些情况都为越南等国所乐见。⑨此外,越南、菲律宾还多次要求将南海问题提交国际法庭。其目的包括借助第三方机构对抗中国、将政治责任外部化,同时带动南海其他声索国一同围攻中国。⑩因此,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向来为中国所反对。越南海军在侵占的安波沙洲(属南沙群岛)上巡逻注释①郭渊:《南海九小岛事件与中法日之间的交涉》,《世界历史》2015年第3期;②徐志良:《民国海疆版图演变与南海断续国界线的形成》,《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4期;③何维保:《再论<旧金山对日和约>关于西沙、南沙群岛的规定及影响》,《美国研究》2014年第4期;④张明亮:《南中国海争端与中菲关系》,《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第2期;⑤邱普艳:《中越南海争端的由来与现状》,《东亚南亚研究》2014年第1期;⑥王政:《马来西亚与南海问题研究》,《学理论》2012年第2期;⑦赵国军:《论南海问题“东盟化”的发展——东盟政策演变与中国应对》,《国际展望》2013年第2期;⑧张瑶华:《日本在中国南海问题上扮演的角色》,《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3期;⑨张昌海:《地缘政治视角下的南海问题研究》,湖北大学,2013年;⑩毛俊响:《菲律宾将南海争端提交国际仲裁的政治与法律分析》,《法学评论》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