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首页文章 >> 书画知识

呈现水墨艺术的丰富形态

    传统水墨,现代灵魂。“第九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暨“第八届深圳水墨论坛”系列活动日前在深圳拉开帷幕。包括“新中国画VS新水墨画”主题展、“墨海新境”特别展、“鹏城墨韵”专题展在内的三个展示单元在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深圳画院美术馆等三大美术馆同期展示。103位海内外艺术家参与展出,14位理论家将与会讨论,展出作品达300余件。多年来,双年展对于水墨艺术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水墨艺术已经从较为单一和封闭的形态迈向多元和开放空间的今天,“第九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从作品入手,依托深圳水墨双年展论坛的学术研究,尝试对水墨艺术的丰富形态进行完整呈现。理清“新中国画”与“新水墨画”的发展线索长久以来“新中国画”与“新水墨画”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互不往来。近20多年来,针对以上两种形态的艺术展览尽管很多,但将这两种形态的水墨集中起来办展并进行比较研究的活动却还没有过。本次水墨双年展的一大重头戏便是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的“新中国画VS新水墨画”主题展。该展由鲁虹策划,他依据对近30年水墨艺术的观察和研究,首次以“新中国画”和“新水墨画”这两个概念来概括当下水墨创作中存在的两个艺术体系,并将两者放置在一起做出展示。策展人鲁虹认为,“新中国画”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当融入西方现代艺术的元素,并使水墨有了更新的发展;而“新水墨画”则是在大胆挪用西方现代艺术方法论的同时,通过对传统的改造,进而开拓水墨发展的新天地。此次展览首次将“新中国画”与“新水墨画”这两种不同形态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家的作品集中展示在相邻的空间里,而不同优秀作品的并置不仅可以让艺术家们进行平等的学术对话,也有利于理论家全面深入地理清“新中国画”与“新水墨画”发展的线索,以研究新中国画与新水墨画在新形势下的异同之处与各自的艺术规律。“相同的媒材,相异的体系”是鲁虹对“新中国画”与“新水墨画”关系的概括。他告诉记者,“从此次展览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二者各有优长,都有值得研究之处。它们之间既有重合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并不想对两者的定义做探讨,而是希望将他们放在一起,形成一种交流。”在展厅的一边是“新中国画”,另一边是“新水墨画”,这种对照让观众可以直观感受两种不同艺术体系的特色。此次展览邀请的都是在当代画坛非常活跃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从新中国画部分的刘大为、王明明、周韶华,到新水墨画的梁铨、田黎明等人,可以说是大腕云集。可以说,这也是对当代水墨艺术的一次很好的检阅。本届双年展的一大亮点是在深圳美术馆举行的“鹏城墨韵”专题展,其旨在还原艺术作品自身的水墨语言,以真实、直白的方式呈现给观者,展出近30位深圳本土水墨画家的作品。在过去八届双年展中,深圳本土艺术家以不同方式参与双年展,但并未以集中亮相的方式呈现他们对水墨的探索。策展人游江在谈及策展的缘起时表示,每一届双年展均有深圳本土的艺术家入选参展,从城市山水画、都市水墨到设计水墨,很多本土的艺术家借助水墨双年展的平台,创作出了一批具实验性、前卫性的优秀作品。“当下,深圳本土艺术的创作风格日趋成熟,在多元的审美观下呈现出多元的艺术表现,形成了自身的风格与特色。”游江介绍说,在本次展览中呈现出两个方面的探索,都市水墨开拓水墨创作新天地。自从1992年,深圳画院院长董小明发起“深圳画家画深圳”活动之后,深圳的一部分画家开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关注城市题材,用传统的水墨与宣纸来表现飞速发展的城市景观。其次,“笔墨当随时代”创造水墨创作新语言。深圳的本土艺术家关注现实,审视自身,以传统技法为根基,将传统笔墨和实地写生相结合,自由地铺排画面和调度空间层次,使内容、形式等方面都充满和洋溢着时代气息。传统水墨如何展现现代精神?深圳本土的艺术家在不断探索中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比如这次展览展出了抽象水墨艺术家梁铨《茶系列》两幅。梁铨用传统的中国画托裱方式将裁剪的宣纸一块块、一条条地反复叠加拼裱在亚麻布上,有时是水墨有时上色,而且让线条展开,如此的拼贴叠加让平面一直保持了自身延展的可能性。自称“一脚在泥土里,一脚在都市里”的本土艺术家邹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对水墨的探索时表示,新水墨更注重的是对当下现实的一种思考与反思,用传统的技法去展现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前辈艺术家们大多用拓印、拼贴等手段突破水墨语言不同,今天的青年艺术家已经完全不再拘泥于毛笔和墨水,他们把水墨的元素、水墨的精神巧妙地运用到当代艺术创作中,使得很多作品虽然不见水墨,却不失传统。譬如,本次展览中最年轻的画家,生于1985年的苗瀚文,现为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博士生。他由自己学习传统工笔画和西方现当代艺术的经历,探索一种既不同于古人,又有别于西方的艺术语言。他说,“希望通过传统水墨展现年轻人的一种生存状态。”

书画知识

扇面收藏要注意真精新

    日前,“扇墨传馨——明清扇面艺术精品展”在广东省博物馆拉开帷幕。记者了解到,在3个月的展期中,公众将能欣赏到从吉林省博物院和广东省博物馆藏中精心挑选的70余幅扇面精品,其中不乏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等名家扇面,展现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丰富的扇面艺术。专家表示,近年来扇面收藏作为书画收藏中的小众领域,具有“小品大艺”、赝品较少的特点,日渐受到追捧。收藏的时候要注意“真”、“精”、“新”,入门可选择出品较少、画作精美的明清女性画家作品。明清扇面精品成为“抢手货”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扇子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学者认为扇子在尧舜时代便已产生。从诞生以来,扇的功用日渐丰富,除送凉之外,还具有仪仗、装饰、身份象征等诸多功能。扇与书画结合,形成一种新的书画形式——扇面书画,从而使扇子除具有实用功能之外,还平添了艺术魅力和审美趣味。据介绍,扇面虽幅不盈尺,却浓缩了艺术家的巧妙构思、审美情趣和个人情怀,自形成以来即对传统书画的形制、题材、构图,尤其是绘画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扇面可一窥各种书画流派的风格和笔墨情趣。而属于书画收藏领域的扇面收藏面向的受众范围相对较狭,属于小众收藏,但又由于其精、稀、富有文化内涵等特点,部分精品具备极高的收藏价值。“一手卷、二册页、三中堂、四条屏、五楹联、六扇面。熟悉书画收藏的业内行家都知道这个说法。”广东省集藏投资协会副秘书长张智表示,近期,由于其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扇面作为小众收藏的一个版块也获得了越来越高的知名度。其中,尤以明清这两个朝代出品的精品尤为受追捧,“扇面在宋代并不出彩,直到明清时期才开始引人注意,大放光彩。”据了解,对于扇面来说,明中后期可谓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代表人物有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祝枝山等名家的作品开始大量问世,精品流传后世,成为了今日收藏界的“抢手货”。“小品大艺”行情好 建议成系列收藏据介绍,扇面受追捧无疑有精品书画作品身价过高的影响,“因为名家作品价值高,市场价格常常都是天价,动辄百万千万,并且赝品也层出不穷;扇面是小品,目前赝品比较少见,并且也有名家作画和落款,收藏门槛也不高,既有艺术价值,价格也比较适中,所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藏家入手收藏。”张智说。有关资料显示,去年的匡时春拍“潜庐”藏明清扇面书画专场上,沈周、文徵明、仇英、祝允明、董其昌、陈继儒等名家的作品纷纷亮相。而早在2013年北京保利春拍上,明代唐寅的《江亭谈古》更是首次破千万成交价,拍出了1150万元的高价,刷新了当时扇面的拍卖纪录。再者,扇面从初露锋芒一路走到现在,市场行情一直都很稳定,保持着稳中有升的趋势,这让很多稳健派的收藏投资者看好其未来行情。此外,有关专家还强调,收藏明清扇画最好可以成系列收藏,比如同一个书画家的多幅作品,又或者是按照画作内容的分类来选择收藏,比如人物、风景等内容的不同。收藏的时候更要注意三个方面。即“真”、“精”、“新”,确保是名家真迹的条件下,入手品相好的、比较出名的代表作收藏投资,收益更为可观;而新手入门则可从明清女性画家的作品入手收藏,“明代的马守真、薛素素、李因、文淑等,这些名家的作品都值得关注,因出品的作品数量少,并且画作精美,都是不错的收藏选择。”张智说。

书画知识

学习书法 天赋到底重不重要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种天命论在书法思想中多有反映。“成事”,既指“事”本身之成,也指“事”在世人心目中所获得的成功。前者好比是千里马,后者即是千里马遇到伯乐。然而,伯乐也还有遇与不遇的问题。伯乐以知马著称,鲍叔牙以知人著称,──伯乐只有遇到知人的鲍叔牙才能被世人公认为知马的伯乐。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或遇伯乐,或不遇伯乐,或伯乐被贬为凡人,因而所遇的千里马也贬为凡马,或凡人被认为伯乐,因而所遇的凡马也被认为千里马……情况是极为复杂的,是因为“天”呢,还是“人”?况且千里马受委屈尚可跑给世人看看,成功的书法作品不能在世人心目中获得成功,又有什么办法呢?因此,在这里,我们本着“君子谋道不谋食”、“只知耕耘,不问收获”的精神,不谈这些,而只讨论“天”对于书法本身成功的关系。天赋,作为先天的生理素质与书法的关系如何?汉赵壹说:“书之好丑,在心在手,可强为哉?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昔西施心疹,捧胸而颦,众愚效之,只增其丑;赵女善舞,行步媚蛊,学者弗获,失节匍匐。”(《非草书》)唐张怀瓘对自己的书法天赋颇为自信,他在进御之作的《评书药石论》中写道:“鸡鹤常鸟,知夜知晨,则众禽莫之能及,非蕴他智,所禀性也。臣之愚性,或有近于鸡鹤乎!”明项穆说:“若下笔之际,枯涩拘挛,苦迫蹇钝,是犹朽木之不可雕,顽石之难乎琢也已。譬夫学讴之徒,字音板调,愈唱愈熟,若齿唇漏风,喉舌砂短,没齿学之,终奚益哉!”(《书法雅言》)以为学书过程中下笔拘挛、蹇钝有如讴者“齿唇漏风”,必定是生理有缺陷;以为作者笔下书法的好恶正如各人容貌的美丑不可改变;以为书法的才能有如鸡鹤“知夜知晨”,完全出于“禀性”,这些都是唯天赋论。其实,在学书过程中,拘挛、蹇钝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否则信笔为之,反而无所得益;其实,即使是“人颜”,也是可以经后天的涂脂抹粉加以改变的,甚至单眼皮变双眼皮,塌鼻梁变高鼻梁,现成的美容医院都能办到;其实鸡鹤的天赋无非是“知夜知晨”而已,哪里比得上经后天训练而能说话的鹦鹉、八哥!唯天赋论显然是不对的。古人相信神仙,因此又有笔法神授之说,使得学书者既为自己的天赋不足而苦恼,又埋怨神仙不来传授笔法。董其昌就不相信这种无稽之谈,他说:“书家有自神其说,以右军感胎似传笔法,大令得白云先生口诀者,此妄人附托语。天上虽有神仙,能知羲、献为谁乎?”高其佩曾说自己的指画是得于梦中仙人的传授,但从他自刻的“画从梦授,梦自心成”一印来看,乃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结果。神授之说是谎谬的。梁同书说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朱履贞说“书有六要”,也以先天的“气质”、“天资”列为“六要”之首。并且说:“笔资挺秀而侬粹者,则为学易;若笔性笨钝枯索者,则造就不易。”(《书学捷要》)张怀瓘《书断·评》有云:“怀素以为杜草盖无所师,郁郁灵变,为后世楷则,此乃天然第一也。有道变杜君草体,以至草圣。天然所资,理在可度,池水尽黑,功又至焉。”欧阳询以为数百年间无人能到右军,是由于“天挺”“功力”、“用笔”不及。(见《用笔论》)包世臣以为吴熙载“资性卓绝,而自力不倦,目能悟入单微,故以相授。”(《与吴熙载书》)以上诸家所论并不否定后天的努力,但又以为天赋是先决条件,虽不是唯天赋论,也还是天赋决定论。卫砾《笔阵图》云:“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瞻,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她所强调的是后天的学习──“师古”。所说的“通灵感物”,显然也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否则卫砾不会自信“通灵感物”者能同意她所说的因“不师古”而“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的“斯道”。这是后天决定论。历代书家的成功,评者以为或多因敏于天资,或多凭笃于力学。譬如项穆说:“张之学,钟之资,不可尚已。逸少资敏乎张,而学则稍谦;学笃乎钟,而资则微逊。伯英学进十矣,资居七焉。元常则反乎张,逸少皆得其九……六朝名家,智永精熟,学号深矣。子云飘举,资称茂焉。至于唐贤之资,褚、李标帜;论乎学力,陆、颜蜚声。若虞、若欧、若孙、若柳,藏真、张旭,互有短长,或学六七而资四五,或学四五而资六七。观其生熟,姿态端妍,概可辩矣……君谟学六而资七,子昂学八而资四……元章之资,不减褚、李,学力未到,任用天资……大抵宋贤资胜乎学,元贤学优乎资……若下笔之际,苦涩寒酸,如倪瓒之手,纵加老彭之年,终无佳境也。”又说:“书有体格,非学弗知。若学优而资劣,作字虽工,盈虚舒惨,回互飞腾之妙用弗得也。书有神气,非资弗明。若资迈而学疏,笔势虽雄,钩揭导送,提枪截曳之权度弗熟也。”(《书法雅言》)从以上所论,我们可以看出:凡舍体格,凡恣肆、飘逸、大起大落者,多被认为资胜乎学;凡尚体格者,凡庄严、厚重、平正含蓄者,多被认为学胜乎资。于是,篆、隶、楷,容易让人感到资不及学;行、草容易让人感到资优乎学──如果是狂草,那简直是非天才莫属了!这正如论画,若工笔,往往以为学胜乎资,若写意,尤其是大写意,往往被认为才气横溢。因此,同一倪瓒之手,于画,则资可比米芾,(董其昌曰:“迂翁画在胜国时可称逸品,古淡天然,米痴后一人也”。)于书,则“纵加以老彭之年,终无佳境也”。因此,以“集古字”著称,力学不倦的米芾也被认为“力学未到”了。这样来论资与学,当然是很不确切的。况且我们未尝听说这些古人有什么智力测验的记录,这么具体的资与学的比例数据又是如何计算出来呢?当然是仅仅根据书迹效果,毛估估的,并非科学的结论。项穆又云:“子敬资禀英藻,齐辙元常,学力未到,步尘张草。惜其兰折不永,踬彼骏驰,玉琢复磨,畴追骥骤。自云胜父,有所持也。加以数年,岂浪语哉!”(同上)既然献之有钟繇之资,所书却不及学胜乎智的张芝,我们又何必斤斤计较于天资呢?资胜乎学的献之“加以数年”即可“胜父”,资学“皆得其九”的羲之“加以数年”当然又复胜于献之──既然“加以数年”有如此神力,那未我们还是将希望寄托于“学”吧!书道玄妙,非语言、文字所能穷其精微,即如刘有定所说“求于书,不若得于言,得于言,不若会于意”(《衍极注》),所以书家多有“自悟其旨”之说。但是,能自悟者,并非因为天赋,而是因为“倍加工学,书法当自悟耳。”(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传为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有云:“生而知者发愤,学而悟者忘餐。”这是强调后天的学习。又云:“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按:指献之)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纂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羲之是通人达士,不可能说出这种狭隘自私、孜孜于名利的话,所以孙过庭认为此文“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书谱》)然而,其中强调“学”的重要,尤其是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不重要就没有必要秘不示人),并说这一方法,即使“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这些话是令人鼓舞的,也是实事求是的──不是说掌握方法,也不是说探讨方法,而是“知”某家所说的方法,“百日”确实足够了。方法包括学书的指导思想和书法技法。古人云:“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学而不能”的情况不仅存在,而且相当普遍,因此往往以为天赋不及或功夫未到,其实不然。发愤忘餐的勤奋,“几石皆陷”的功夫,所书却没有进境,徒费了精力,其原因首先还是卫砾《笔阵图》的那句话──“近代以来,多不师古,而缘情弃道”。这个“道”具体体现在前贤的法帖之中,所以只有“师古”才能得到它。这个“情”字含意很广,它指一切自以为是的、不切实际的、与“师古”背道而驰的学书指导思想,当然也包括盲目自恃“才气横溢”。所以“学而不能”并非就是天资愚钝,或功夫未到,而是因为“不师古”。“师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数十年仍不见其功,然而也并非就是因为天资愚钝,而是因为没有切实有效的书法技法理论作指导。张旭的老舅彦远就是因为“虽功深,奈何迹不至殊妙”而向褚遂良请教笔法的。古人十分重视这种口传手授的书法教学。虽有前贤法帖,却不是墨迹,虽有技法理论,却并无真知灼见,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口教传手授(当然是传授如何“师古”)就尤其显得重要。以上所说的正确的学书指导思想和技法理论好比是途径,勤奋好比是速度,功夫好比是路程,书法艺术好比是目标──如果没有途径,或虽有途径,却是一条错误的途径,那么南辕北辙,即使速度最快,功夫最深,其结果只能是离开书法艺术越来越远。所以学书无效,并非就是天赋不及。然而,在同一技法指导之下,同一天“师古”,又有同样的勤奋,各人进步实际上也有快慢,因此就被认为天赋有高低,其实不然,而是由于后天的基础有深浅。握过几年毛笔的手比从未拿过毛笔的手毕竟稳健得多──虽然“不师古”跑错了方向,却锻炼了“腿功”,一旦回头,进步当然比没有拿过毛笔的人快一些。如果以上的条件都一样,各人“师古”的进度也仍然有快慢,于是又以为是天赋高低的关系,其实仍然有后天基础方面的原因。学书之前,各人手的基础实际上已有差别──譬如说,会不会抚琴、弄笛,手的灵敏度毕竟不一样,所以学书效果也就有差别。成人如果真正决定抛弃原来不正确的书写习惯,那么学书必然比小孩进步快,这就是因为成人的手经过训练,灵敏度比小孩要高得多。如果以上的条件都一样,各人“师古”的进度仍然有快慢,也并非就是天赋关系,而是由于后天形成的眼的基础不一样──譬如说,是否学过绘画,观察能力就当然不一样。如果以上所说的条件都一样,各人“师古”的进度仍然有差别,也未必就是天赋的关系,而是由于各人的学书兴趣有高低。如果某人对学书怀有极大兴趣,那么与学书的有关神经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他的进步当然就比那些无可奈何地学书的人要快得多。或说这种学书的兴趣也是出于天赋,其实这种兴趣是可以因后天而改变的。或认识到学书的重要意义,或得到精神鼓励,或得到物质奖励,或自己看到了进步,都可以提高学书兴趣。如果以上所说的学书指导思想、书法技法理论、勤奋、工夫、兴趣,以及由后天形成的与学书有关的手的灵敏度和眼的观察能力都完全一样,所书仍然有优劣之分,那当然就是由于天赋的差别了。然而,要在世上找出除书法天赋以外所有与学书有关的以上所说的后天条件都完全一样的两个人,那是不可能的,就是说,其人天赋如何其实是无法证明的。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必寄希望于天赋,而只寄希望于后天的学习。

书画知识

山水画是怎样形成的

    早期山水画的形成是源于人们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之热爱,在一次不经意间用树枝或石块在岩石和土地上描绘出简单的自然景观,在耕作闲暇之时自娱自乐,从中体会自然美景带来的视觉享受。最早的画家是敤首,又名“画嫘”,据文献考证,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以画入史的画家,是中国画祖,故又称画嫘。《画史会要》中说道:“画嫘,舜妹也。画始于嫘,故曰:‘画嫘'。”《汉书·古今人物表》亦有里记载:敤首舜妹,最早做画的人。《列女传》盛赞她善画,“造化在心, 别具神技”,山水画也是画嫘所创。这种原始的绘画思维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度过了两千多年。到了秦汉时期,山水画逐渐走向了规范化,开始了具象写实的国画创作,把野山野水一丝不苟地画入纸绢之中带进人们的居室,加以装裱后挂在厅堂之中做欣赏观摩,既装饰了居室又陶冶了性情。这种进步的绘画思想伴随着华夏儿女又度过了一千年。到了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逐渐走向了成熟。这一时期,苏轼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邹”的观点,使得山水画在解决了形似后又开始与形保持距离,甚至尽量摆脱形的约束。这样无疑助长了绘画创作中的白娱倾向。米带也认为绘画功用是“自适其志”,且身体力行.把绘画作为“墨戏”。到了元代,倪云林更是直截了当地说:“余绘画不求形似,草草数笔,以解胸中之逸气耳。”之后,明代唐伯虎的“寄乐于画”,石涛的“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等等,都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画山水画目的就是怕悦自我,陶冶性情而己。怕悦自我、陶冶性情,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直接从山水画创作中获得快意。另一方面,迥过山水画的创作火完泄愤强、诽解郁忧,从而达到精神的舒畅。当然除了创作过程能使作者得到快彦舒畅外,在创作之前的登山临水和创作之后的作品欣赏中,同样也能获得快意舒畅。清王县曰:“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以涤烦襟,破孤问,释跺心,迎静气。”正道出了结画所具有治悦自我、陶冶性情的持殊功能。以上是传统山水画主要创作观念的概括,实际上也是山水画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形媚避,以形写神”是属于相对比较客观地表现对象的阶段。以山水之形体现山水之道,以山水之形传写山水之神。“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属于主客观结合的阶段,既注意师法自然表现自然,又能得于心源,传情达意。怕悦自我、陶冶性情,是伯重主观表现的阶段。自然对象和笔墨技巧,已成为作者抒情达意的裁体。

书画知识

珍藏字画的保养要点

    造成字画保管不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季节变换产生的温差变化,干、湿不匀,阳光紫外线辐射,环境空气尘埃的污染等等,由此而出现虫蛀、霉变、褪色等现象,使一幅完整的字画惨遭破坏,失去了原有的艺术价值。如果我们了解到字画容易受损的弱点,采取一些有效地预防措施,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变旧褪色的进程,从而使字画寿命延长,能保持它的原貌。字画,不管是立轴、屏、对联、手卷、册页、还是扇面、斗方,一般都分为纸质品和丝织品两种,因为都含有纤维质,所以有吸湿性。装裱字画用过的糨糊中含有蛋白质和糖,这又是蠢虫喜欢的食粮。一幅字画若不精心保管,就很容易遭受各种侵蚀,从而使其损毁。花高价收藏来的字画,最好放在封闭的箱、橱、柜内保存,使字画能拥有一个稳定的有限空间,避免直接受侵蚀和污染。但这并不是说一旦放进去就永久保存好了,因为它还是会受到侵蚀的,保存时间太长的辽画被虫蛀是一种很常见的毁坏现象。这种蛀虫,人们常称“蠢”虫,呈灰白色,体型很小。大约每年五月左右,随着温度的不断上升,蠢虫也大量繁殖。防止方法是用樟脑丸或上海产的樟脑精块等类药物驱虫。这种樟脑药主要通过其自然挥发出特殊的气味来防虫,具有较好的驱虫效果。使用的时候可以将樟脑药放在收藏字画的周围。这种药一年当中最好分期放二次,第一次在三四月份的时候,第二次在十月份左右,这样防虫的效果会更好。

书画知识

书画表面各种污渍的去除方法

    一件书画的品相就决定了它的价值,一幅好的书画作品,如果上面沾有一点霉斑或者油渍,它的价值往往就会大打折扣。那么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污渍呢?书画作品如果是因为潮湿而生出霉斑,可以直接用脱指棉球蘸上少量酒精,在霉斑处轻轻擦拭,直到画面干净为止。如果书画作品上沾上了油渍,可以把吸水纸放在字画油渍处的正上方,然后用熨斗轻轻熨几遍,就可以除掉油污。如果书画上沾上了墨水,可以先在污处正下方垫上一层吸水纸,然后用20的双氧水把污斑浸湿,并在污处放几张吸水纸,再压上一些重物,等到吸水纸染上墨污后,再拿起来。若一次的效果不好,就可以重复几次。也有可能我们在观赏书画作品的时候,手指上的污渍会留在裱背的纸、布上,这时候可以用柔软布料的蘸肥皂,轻轻擦拭污处,再用吸水纸擦干。有些时候书画作品会沾上蚊蝇的便污,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脱指棉球蘸点醋淮或酒精擦拭污处,直到除净为止。

书画知识

拓片的保存方法

    一、拓片的保存方法将各种器物,经过上纸上墨,拓印成拓片。但这项工作还不能算是结束了,而更重要的则是如何保存这些拓片。 拓好每一张拓片后,首先应该将刻石或器物出土的地点、时间、名称,是碑阴、碑阳或碑侧,及时用铅笔在拓片的右下角写明。如果所拓的只是石窟雕刻、墓室画像石或造像碑中的某一部分,那么还应该将其在整体中的具体部位记清楚。这些记录虽然字数甚少,但是它却关乎着拓本的价值。 类似碑帖、墓志和画像石的大幅拓片,揭下后应将拓片上下对折,按档案袋的大小(大16开)折叠,放入袋中保存。小件拓片可直接入袋。无论大小拓片入袋后,必须在档案袋上注明该拓片的名称和拓片的张数,并编号入库,登记入册,以便曰后查用。在博物馆和图书馆里,拓片还必须按规定编制庋藏卡片和分类目录(按时代,也可按地区),以供读者选用。二、拓片的保护措施 拓片能否保存更长的时间,同其所处环境的酸度、微生物、温度、干湿度和气体都有直接关系。古纸可延长寿命主要归之于它所含的碱性物质。然而在现代却要面临着纸自身的分解,因为现今纸浆在混合过程中使用了亚硫酸和次氯酸溶液,经过强力的化学作用加以清洗和漂白,这些遗留下来的酸性残余物会直接破坏纸的纤维,很容易造成纸张的腐蚀和朽坏。因此,如何去酸成了保存纸张的主要问题。由于古纸在化学上存在的优点,在今天江西、安徽二省,某些造纸厂仍沿用传统方法制造宣纸. 破坏纸质最常见因素是霉菌和昆虫,特别是在中国南方温暖湿润的地区,最适宜菌、虫害的生长,且蔓延很快。不仅使纸张性能变得脆弱,还极易遭受虫蛀的危害。另一方面纸张的纤维都是有机物,在制作过程中大多还要加入动物胶和淀粉,在装裱拓片时所用的各种糨糊原料,这些都给霉菌和害虫生长提供了条件。在气候潮湿的江、浙一带,旧拓本很难保存下来就是上述原因造成的。所以,拓本的保存必须经过消毒处理, 以达到防霉、杀菌的目的。 消毒的方法:一种是直接用杀菌、杀虫剂进行熏蒸。常用于纸张消毒的熏蒸剂有麝香草粉、甲醛蒸气和环氧乙烷气体等:二是利用防霉药纸。将这种纸夹在拓本中,可起到防霉、杀菌的作用。 另一种方法是将拓片放入档案袋里,在外表标明拓片名称和时代。在外面再套一无色透明的塑料袋封好。既防虫,又防潮。因为纸张本身易吸水,过量的水分会使纸张性能减弱,所以必须注意防潮。 在干燥的北方和西北地区,主要危害纸张的因素常见的是昆虫。传统防除害虫的方法是化学处理纸张法:拓片在装裱过程中,黏着剂是不可少的,在黏着剂中添加特制的草药可改进拓片的防虫效果。唐朝曾将草药及化学品加入黏着剂中,如花椒、苦栋、黄铅、白芨及蔓生百步的鳞茎等。在装裱时,先以花椒熬汤,滤去花椒,待凉,将白面粉逐渐轻轻掺入,不必搅动。过夜可搅匀,澄清后,倒掉清汤。另在糊内加硼砂、水扬酸、二氧化锌和樟脑,再加水,至气味清淡为止。糨糊用火煮熟,多加搅动,不能使之成块。即成防腐防蛀剂。在装裱拓片时取乳香水略和防蛀剂搅匀就可。防蛀剂不可过浓。过浓,糊易脆化,有伤纤维。刷糊要均匀,多刷。褙纸用皮纸。这些年正是发展工业造成污染最严重的年代,即使是收藏在室内的文物,也难免遭受污染的危害。有些拓本或绘画作品出现一层灰色,就是空气污染的结果。 二氧化硫和空气中的氧气、湿气形成酸性很强的硫酸,进一步造成酸雨。这些气体和强酸会严重损害石刻、古建筑、壁画、纸张和绘画。尤其在潮湿的南方,除湿度和含硫的废气以外,人类制造的废气中也含有大量的二氧化氮。这种气体溶于水中会形成和硫酸同样强的酸性物质一一硝酸。除了造成与二氧化硫相同的危害以外,还会腐蚀水解纤维素,破坏力也是很强的。 所以,为拓本选择适宜的存放环境,是保护拓本的首要问题。要设置测量光线、温度以及相对湿度的工具,控制库房的温湿度。在放有拓本和字画的柜子里,必须放入防虫剂,如樟脑、雄黄和黄蘖。要重视环境因素对纸张的危害,进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为了防止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对纸张的影响,存放的环境必须保持洁净。 拓片收藏的另一方法是:将拓片夹置在两片五色透明的有机玻璃当中,四周用胶纸粘封起来。即方便陈列,又便于观瞻,还可使拓片保护在一个封套中,避免触摸磨损,并且可以安插排列在架子上,有利于管理。当然如此保存的拓本不可能太大。一些博物馆在保存拓片和织物残片时就已经使用了这种方法。

书画知识
显示第 1-7 条记录,共 12 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到第 页,当前第 1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