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首页文章 >> 书坛资讯

梅楚安在广州出席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

    6月12日至15日,中国毛体书法艺术委员会主席,北京邦交国礼书画院执行院长,九江市书画家协会主席,浔阳区政协委员梅楚安应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邀请,在广州出席“社会各界爱国杰出贡献人物隆重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暨中华两岸三地经济文化交流高峰论坛”大型活动。13日上午,大会活动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东大会堂举行活动开幕式,梅楚安在大会主席台上前排就坐,并大会发言和笔会,现场泼墨书写《天下为公》、《博爱》。当天招待晚宴会上,梅楚安书画作品进行拍卖,所带作品全部拍卖成交。其中书法作品《沁园春•雪》,国画作品《紫气东来》各以6000元成交。是当天晚上书画作品拍卖最高价,大会授予梅楚安爱国杰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参加这次大会活动来自全国各地企业界精英共600多人,主办单位负责人,广州军区首长(将军)出席了大会,大会代表参观广州中山纪念堂、广州烈士陵园、黄埔军校。

书坛资讯

“第27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交流展”在济南开幕

    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日中友好自咏诗书交流会主办,山东省书法家协会承办的“第27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交流展”于2016年5月26日上午在山东省美术馆开幕。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中国书协顾问邵秉仁,山东省人大原副主任、山东省书协名誉主席王玉玺,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红勇,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中国书协理事于钦彦,中国书协顾问、山东省书协名誉主席张业法,中国书协副主席、山东省书协主席顾亚龙,中国书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潘文海,中国书协外联部主任张艺群,山东省书协顾问娄以忠、车本杰、张百行、朱树松、荆向海、闫文禄,中央数字电视台书画频道董事局主席王平,北京一得阁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孟繁韶,西藏书协副主席樊学礼,山东省书协主席团成员范正红、蒯宪、孟鸿声、张伟、靳永等出席了开幕式。出席开幕式的还有由日本书道学院院长石川芳云、日本清真会副理事长菅原有恒率领的日中友好自咏诗书交流会交流团一行12人,以及全省各地书法爱好者3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顾亚龙主持。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红勇,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日方代表团团长菅原有恒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王红勇在致辞中向远道而来的日本代表团表示欢迎。他说,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中日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两国人民有着相同的人文传承和审美追求。首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交流展于1990年在北京举行,由此拉开了中日书法交流的序幕。到今年,此展已连续举办了27届。今年展览在美丽的泉城举办,为济南的广大书法爱好者奉上了一道精神美餐。苏士澍在致辞中说,中日两国地理相近、文化相通,文化交流渊远流长。中日友好自作诗书展将诗与书法完美地结合,展现东方文化艺术的绚烂姿彩,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怀,使古老的东方艺术形式焕发出浓烈的时代气息。苏士澍还表示,中日两国汉诗书法同道竭诚合作,中日友好自作诗书展得以连续举办了27届。展览深受两国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与欢迎,充分展示了这一艺术形式的生命力。这一展事堪称中日书坛竭诚合作的典范。中日青年是两国诗书交流的未来与希望,由衷地期待今后有更多青年的作品参展,使东方传统文化艺术得于持久的发扬光大。菅原有恒先生在致辞中表示,本展举办了27届,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平台。此次展览再次令人真切地感受到日中两国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关系。今天,日中两国的文人墨客,在这里汇聚一堂,令人倍感喜悦之情。企盼日中两国互相通晓彼此汉诗的特长,更进一步地扩大交流。邵秉仁、张业法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别向中、日参展作者代表颁发了“入展证书”。开幕式结束后举行了交流笔会。中方书法家顾亚龙、潘文海、张艺群、孟鸿声、靳永、邹方臣等与日方石川芳云、菅原有恒等书法家兴致勃勃地赋诗挥毫,切磋技艺。本届展览共展出中日两国书法家新创作的汉诗书法作品151件,其中中方73件,日方78件。此展2016年5月26日至6月1日在济南展出,2016年9月初还将在东京展出。

书坛资讯

彭丽媛向新西兰客人介绍中国书法艺术

    6月2日,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彭丽媛在京会见应学院邀请到访的新西兰梅西大学和维塔工作室代表团。会见期间,彭丽媛请客人观摩学院书法家的现场创作。她说,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融汇贯通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尽管现在可以用钢笔、铅笔等书写,用电脑打字,但中国有很多家长为了孩子传承中华文化、实现全面发展,送孩子去上书法课。学习书法需要勤学苦练、持之以恒、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维塔工作室联合创始人理查德·泰勒说,中华文化令人叹为观止,我迫不及待地想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和中国同事开展更多合作。彭丽媛说,中新两国高校和艺术机构各有优势,应当加强交流合作,互学互鉴,为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多做贡献。(摄影:新华社记者张铎)

书坛资讯

书法界热议“书中‘四有’”

    写端端正正中国字 做堂堂正正中国人——书法界热议“书中‘四有’”书中有“文”,就是要传承中华文化根脉、弘扬独特艺术价值;书中有“道”,就是要遵循书法艺术规律、彰显时代精神气象;书中有“人”,就是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焕发艺术生命力;书中有“德”,就是要追求艺文兼备、德艺双馨的艺术人生。12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在与会代表和书法界引起热烈的反响和强烈的共鸣。书中有“文”——是为书法之根本“我们应当将书法看作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正如我们书写着的诗词曲联,书法作为其重要的表现形式,彰显着中华之气度,书法中讲究的‘和谐’‘揖让’‘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时至今日仍然有着现实意义。”中国书协副主席吴东民在解读书中有“文”时提到《兰亭序》:“众所周知,其作者是‘书圣’王羲之,这部作品的书法水平冠绝古今,自不待言,然而他的文章也是美文,被收录于《古文观止》供后人学习,就是因为王羲之在文中表达的思想境界和对中华文化的诠释,正是正统的中华文化思想。”中国书协副主席、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振濂认为,过去书法是指写毛笔字,是一个技术的概念,就像画得好不好、唱得好不好一样,写得好不好是一些展览选择作品的重要标准。从写毛笔字起步的当代中国书法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艺术化——在写字技术基础上,有一个艺术的表达,通过艺术的表达实现美的效果。这个过程大概近20多年,“文”的层面可能却被忽略了。他说:“书法使用的是汉字,汉字是中国文化最高的结晶,我们在讲中国文化时首先讲的就是汉字。书中有‘文’,其实是书法艺术工作者十分向往的一个很大的目标,也是大家的艺术理想。”近年来,中国书协举办各类活动,把书法家尤其是中青年书法家集中起来,集体学国学,学习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突出了对“文”的重视。今年8月开幕的第十一届国展对自作诗文也有所偏重,推出文化测试,加入文字审读环节。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表示,书法家不仅仅要在艺术上独善其身,还要在文化建设上兼济天下。书法写的是汉字,书法家必须有强大的传统文化继承,学富五车后而自做文章。书中有“道”——弘扬时代精神乃“大道”“书中‘四有’澄清了书法界的很多问题,比如有人认为书法是视觉艺术、表现艺术,和书写文字艺术无关,这是片面的。书法应该‘文以载道’,和文分不开,书法的形、声、意三者是密切结合的,内容和形式是高度完美统一的,这就涉及到书法的灵魂问题,厘清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书法要慎谈创新,如果一味地无原则地谈创新,违背中华传统美学精神的问题就会出来。”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说。“‘翰墨载道’‘书以载道’一直是中国书法的优良传统”,“弘扬时代精神是当代书法艺术的‘大道’”。这书中之“道”当如何理解?中国书协副主席刘洪彪说:“我们这个时代是如此的鼎盛、繁荣,当代书法应当如何表达它、表现它,书中有‘道’的提出正当其时,是当代书法工作者亟待回答的时代课题。”江苏省书协秘书长王卫军认为,书法家应当在历代优秀的碑帖中感受体悟书法魅力,锤炼书法技法,这是基础,在此之上用笔墨书写时代。中国金融书协名誉主席张铜彦表示:“应当在传统的基础上拿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品力作,传统的脉络不能隔断,当代书家应当坚守中华文化的传统立场,肩负起传承中华文化、书法艺术的历史使命,以笔墨形象展现中华气度,努力创作既有扎实传统功力、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书中有“人”——养百姓之眼,走大众之心书法艺术从产生起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与时代同频共振,书法艺术由此具有了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吴东民是海南人,他说苏东坡被贬黄州、海南,在事业跌至低谷、人生遭受重大挫折的境况下,他并未因此沉沦,仍然以饱满的热情深入生活,与人民很快融为一体,积极办学,不遗余力地亲自教授诗文、书法,海南儋州的东坡书院至今仍保留有当时遗迹,“所以书法家要自觉肩负责任、扎实培养新人,使书法队伍后继有人”。从2009年起,苏士澍就在为书法艺术进课堂奔走。他说:“老祖宗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都在汉字里面,我们应该好好挖掘其中的涵义,传承中华文脉。书法进校园、进课堂,就是要把中华传统文化深深地植根在孩子们的心里,让他们在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独有的审美精神。”在过去的五年,中国书协广泛深入地开展“中国书法进万家”等活动,让书法融入到火热的人民生活当中。书法家们纷纷表示,要用心怀天下的宽阔视野关注时代,要用体恤百姓的仁爱之心关注民情民生,要用关爱自然引领风尚的文化自觉,去勇攀艺术高峰。北京书协理事方放常年走基层普及书法艺术,她说:“由于各地区书法教师匮乏,中国书协‘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启动现实意义重大。”北京书协副主席刘俊京说,想人民所想,作百姓所需,在讴歌人民生活的创作之路上,离不开对百姓生活的细致观察与体悟。在陈振濂看来,“书中有‘人’,其实是指书法不但要承担高端的艺术创作,还要成为中国十几亿人民的基本文化素质,这个文化素质不是由拼音而是由书写建立起来的文化自信。”书中有“德”——做正人君子,养浩然正气谈到对“书中有‘德’”的理解时,李刚田表示,当艺术家就要做一个君子,要有君子之风,有风骨,有浩然正气,古人一直在讲做人的人格魅力、定力,不要为名利打破头。他说:“书法不仅要表现艺术形式,还要表现出人格魅力,它通过文辞优美和书法艺术形式折射出人格的魅力。”李刚田说,农民、医生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农民是把地种好,医生是把病看好,“书法家就是要把字写好,把优美的书法献给世人。书法家不能只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独善其身是一个最基本底线,兼济天下就是要为社会作出贡献”。“写堂堂正正中国字,做堂堂正正中国人。”福建省龙岩市书协主席王永昌对这句话深有感触。他说,要“立德”,就是要树立高尚的品格和情操,先确立了做人的原则,才能成就人生、发展事业。古往今来,不管为官还是从艺,堂堂正正做人是第一要义。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实践中,书法艺术家首先要把修身立德作为人生的硬标准。“德”需书法行业中人共同坚守,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也成为大家的共识。吴东民表示,书法行业中人要有平常心,不要过度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人品道德卓然而立,则其书品自然不俗。

书坛资讯

艺术家必须是能工巧匠

    美术界一直呼唤大师,但殊少研究大师的成才之路。其实,古往今来的大师级的画家,有些确实出身工匠。近代的中国画大师齐白石,出身木工;明代浙派领军戴进,出身金银首饰工匠;明代吴四家之一的仇英,出身漆工。至于被视为画圣的吴道子,因为颇有“工匠精神”,同样被苏轼称“犹以画工论”。以上画家的成才之路,统统离不开他们秉持的“工匠精神”,另些出身文人的画家,也由于具备了“工匠精神”,才获得真才实诣,不再是名不副实的空头画家。在观念艺术出现之后,靳尚谊等著名画家指出,架上美术和卷轴画是“手艺活”。在我看来,手艺活的特点,不同于观念艺术之处,在于离不开技能,在于心手相应、得心应手,在于匠心高妙和技巧高超的统一,在于有独创,有独特的“绝活”。艺术家既是一定意义上的思想家,又是靠手艺创造艺术世界的造物者。从前一方面而言,艺术家应该是鲁迅期望的“行路的先觉”,从后一方面而言,艺术家又必须是能工巧匠,技进乎道,实现艺术的目的性和规律性一致。从美术史提供的经验看,工匠精神的意蕴,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工匠精神”是一种忘我投入的献身精神,是一种不怕吃苦的敬业精神。明代仇英作为一个出色的工笔画家,其作品“精工而有士气”,精致工丽,又有文化内涵,这一切靠的都是全身心的投入。董其昌说:“实父(仇英)作画时,耳不闻鼓吹阗骈之声,如隔壁钗钏戒,其术亦近苦矣!”这种精神也就是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阐述的“全其神而专其一”的精神。其次,“工匠精神”也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为了追求完美,永远不满足已有成就,不断地变法图新。齐白石就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他“衰年变法”,创造“红花墨叶”雅俗共赏的花卉画体格,实际上,“衰年变法”之后,他继续在所擅长的题材方面精益求精,变法不止。他曾题画《虾》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浅,此三变也。”其后,他进一步删减提炼,夸张变形,在《芋虾》上题道:“余画虾已经四变,此第五变也。”终于实现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出神入化。再者,“工匠精神”还是一种符合规律的创新精神,也是一种放手大胆而不失精微的精神。所谓匠心和所谓绝技,都是出新与法度的统一、真放与精微的统一。拿百代画工供奉的画圣吴道子来说,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就称赞吴“出新意于法度之内,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也就是说,吴道子能在符合法度的要求中画出新意,能在豪放不羁的风格之外体现客观的规律。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严格训练的产物,只有基础扎实,不断精进,方能笔无妄下,收放自如。“工匠精神”与“写意精神”其实不矛盾。近年的中国美术界提倡“写意精神”,有时会批评某些美术作品太刻意求工了,太致力于制作手段了,太以制作的精致掩盖内容的苍白了。但是注重理想表达和内心抒发的写意精神,可以是工致细腻的工笔形态,也可以是豪放概括的写意形态。二者都需要真情实感的发抒,同样需要细节的认真对待,不管是造型、笔墨,还是布置构图,都是“差之一毫、谬之千里”。因此,苏东坡还在观赏《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之后发表感想说:“始知真放本精微,不比狂花生客慧。”只有通过精微的细节,才能保证大智慧的实现。(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书坛资讯

苏士澍:中学配书法教师开书法课

    “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写字和书法是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是中国学生的入门课、基础课和必修课。”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建议,在初中和高中开设书法选修课,编写相应的教材,配齐书法教师、开齐开足中小学书法课,同时加快中小学书法教室、环境设施、网络课程资源等方面的研究和建设。苏士澍分析说,2011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要求在中小学校语文、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设置书法课,其中三年级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1个课时的书法课。但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书法教育重视不够,开课率不高。从全国来看,还有不少县区和学校没有开书法课,很多学校只开硬笔课,或用硬笔课代替毛笔书法课。此外,当前书法课主要还是在小学开设,初中和高中开课的较少。“书法教师的短缺,配备不到位,是阻碍中小学书法教育实施和学校开课的主要因素。”苏士澍说,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北京共有小学962所,23536个教学班,按15个班级1名书法教师计算,应该配备书法教师1563名,但现在只有专职书法教师400名,而且其中一些重视书法教育的学校有2至3名专职书法教师。按此计算,北京市三分之二的学校没有书法专职教师。苏士澍建议,教育部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全国软笔书法课的开课情况做一次全面调查,并适时建立书法课督导机制,加大对书法教育的宣传力度。

书坛资讯

陈丹青:谁在养活艺术家

    陈丹青 著名画家、作家梵高在画未完成作品《海边渔夫》的年代,他正好撞上一个关口,就是十九世纪中叶,印象派正在干历史陌生的事情。在那以前,几百年上千年,所有画大致都有一个公认的一个完成度,所有画家都有一个可遵循的标准。但到了印象派,绘画渐渐偏离那个老的传统的规矩,那种完成度。他们自己也未必知道,要画到什么地步,要走多远,才算是完成,才算好。他们也在摸着石头过河。印象派的这种激情,这种狂妄是因为艺术家的角色改变了,艺术的功能也改变了。十九世纪之前的几百上千年,不管是宫廷画家也好,小画匠也好,大致是服务行业。像这样一种高级的服务行业,有一种非常严格的供求关系。换句话,差不多到十九世纪,所有画都是任务,都是订件,不能解释为今天的商品。商品它是假定一个市场,然后生产,然后投入这个市场去销售任务。订件是有实实在在的主人,指定你委托你画一张画或者做个雕塑,而且放在早就已经安排好的,一个位置上。我们现在看到历史上的名画,大叫艺术啊艺术啊,其实都是任务,都是订件。你蛮难找到的,一个古代画家是自己高兴画着玩。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还有中国的唐宋,还有敦煌壁画,这些都是当时的城邦、广场、公共场所,一种高级的装饰物。从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王公贵族还是一个主要的一个订件的来源。过完十八世纪进入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抬头,现代文明确立。贵族教堂仍然需要画家,但是越来越多的富裕家庭也需要画。买主一变,市场就会变。绘画的需求、主题、趣味、风格就迅速地就会翻新。到二十世纪二战以后,出现一个新的学科,叫做“艺术赞助史”。抓住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从古到今,谁在养艺术家。十九世纪画画人群开始发生一个大的变化,照我们这的说法,就变成单干户。我到纽约以后,发现我变成一个自由职业艺术家。但是我每年要交税,我在税表上,要填一个我的身份栏,不是填艺术家。填什么呢?叫self-employ,就是自己雇自己的人。画家再也不是等委托订件的这么一伙人了,而是他等有钱人来买。现代意义的画廊,也就是出现在那个时候。在古代也有画店、也有画廊,但不太一样。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在供求关系当中,发现可以做经纪人。画家的作品如果卖不高,他宁可受穷。他关注自己的意志。就是由着自己性子玩。既然由着自己性子。当然我画什么,我怎么画。然后我画到什么地步才算完,当然是我自己作主。这在以前这个订件的时代是不可能的。观众有可能会问。艺术家养起来好,还是自由好,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要我说呢,就是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不好。你艺术家给人养着,出一种艺术。艺术家自个儿养自个儿,出另一种艺术。你在达芬奇时代,不可能出梵高这样的艺术。然后你在安迪·沃霍尔的时代,你不可能出提香、委拉士开兹。这样的艺术。有人要你画和等人买你的画,各有甘苦。

书坛资讯
显示第 22-28 条记录,共 28 条记录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到第 页,当前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