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40周年:时代朝前走
逝者已矣。惟时代之前行,或可告慰他们。
左,震后的唐山市路南区;右,震前的唐山市路南区
今年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天崩地裂,巨大的灾难降临唐山。造成二十四万二千多人死亡,十六万四千多人重伤之惨剧。①
逝者已矣。惟时代之前行,或可告慰他们。
以越来越开放的心态,融入国际社会,拥抱国际救灾援助
唐山大地震后,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不少国家和组织主动表示了援助中国的意愿,但没有被接受。如中国首任驻菲律宾大使柯华回忆:“在第一时间,(菲律宾总统夫人)伊梅达尔就给我打来电话,除了说她本人和总统对中国唐山大地震深表同情外,还坚决地提出愿意为我们提供帮助。但因为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我们在当时不可能接受菲律宾方面的援助,只是这份情谊当长记于胸。”②
改革开放后,对国际救灾援助的立场渐渐发生改变。1980年,中国遭遇严重的“南涝北旱”灾害。10月份,外经部、民政部、外交部向国务院写了《关于接受联合国救灾署援助的请示》,提出“鉴于发展中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要求救灾署组织救济较为普遍,属于各国人民相互支援的性质”,“今后我国发生自然灾害时,可及时向救灾署提供灾情,对于情况严重的,亦可提出援助的要求”。国务院批准了该请示。稍后,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联合国救灾署,向中国提供了2000多万美元的物资援助。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接受外国救灾援助。③
此后,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中国对国际救灾援助保持着一种“不主动提出和要求援助,对方主动提供援助又不附加先决条件,可以接受”的立场。至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中国红十会始以更为开放的姿态,主动向国际社会提出受援请求,得到来自20多个国际、地区和国际组织的600多万美元的援助。1988年云南地震,经中方主动提出受援请求,亦得到3000多万美元的国际援助。④此后,1991年华东水灾、1998年抗洪、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均能见到国际救灾援助的身影。…[详细]
震后的唐山市区一片断壁残垣
以科学认知,来应对地震灾害,重心从“预报”转向“防震”
“雨点般飞来的石块。举着扁担追来的大汉。脏话。唾沫。……他们的汽车被砸了。他们的仪器被扔了。人们拒绝回答他们的调查,反而要他们回答自己的质问。……‘哪个单位的?’‘……地震局的……’‘请走吧,没你们的粮食。’‘为什么?’‘啊!你们还要吃饭吶?没你们的!’……”⑤
这是国家地震局的工作人员,1976年在唐山的瓦砾之中的遭遇。民众的愤怒可以理解——在刚刚过去的1975年,全国皆在宣传辽宁海城地震乃是“世界上第一个被成功预报的大地震”。民众普遍坚信地震可以提前预报,进而让人和物资提前转移。
然而,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不过是一次“巧合”。如果没有大量具备破坏性的剧烈前震,仅凭所谓“短期预报”,辽宁省当年是没有办法发出预警信息的——顾浩鼎的“短期预报”里称“地震在辽东半岛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也可能大一些,即包括整个辽东半岛及沿海海域”,如此大范围的“预报”,是没法操作的;“全国地震趋势会商会”的修正版“预报”将地域缩小至“辽东半岛的金县、营口一带以及丹东”,但预报时间长达一年,也是没有办法操作的。其实,海城民众因前震而自动疏散时,政府的预警信息还没有发布。⑥
海城地震的经验,被错误总结成了“地震可以预报”,也使应对地震的重心,错误地由“防震”转向了“预报地震”。1977年,河北省当局在总结材料中,即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做出了如下反思:“唐山市过去的基本烈度定为六度,显然太低,因此绝大多数建筑物没有抗震设防,无力抵抗这次强烈地震。”“唐山市的民用建筑,绝大多数为多层砖混结构,抗震性能较差。从调查过的一百二十三栋房屋中,倒塌或严重破坏的为百分之九十五点八;经修复还能使用的为百分之四点二。”……并记取了如下教训:“在规划中必须记取唐山路南区因为坐落在活动断层上二遭到全面破坏的教训,首先要查明活动断层的所在,绝不在活动断层及其邻近地区搞建设”“要留有避震和疏散余地,充分利用对建筑物抗震不利的地段,开辟公园、体育场、绿化带。”“新建工程必须考虑抗震设防。”……⑦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教授史保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言:“目前的技术还是无法判断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和震级。”“可以肯定地说,还没有科学证据支持动物可预测地震。”“真正的地球介质和地壳内部的真实变化从根本上讲我们知道的还很少。”“美国应对地震的基本思路是‘防’。”“我认为是(应对地震还是要)以防为主。严格按照建筑标准,以防为主;或者在一些大的断裂带,不适合人居住的话就不要居住了。不适合盖水电站、核电厂等各种重大设施的地方,也一定要避开这方面的建设。”⑧这种思路,与唐山大地震之前,已是截然迥异。…[详细]
唐山大地震中,被扭曲了的铁道
成立“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依赖专业技术,让救援更有效
地震救援需要专业技术和专业设备。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只能依靠人海战术来应对自然灾害。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大部分幸存者是解放军用双手,从废墟中挖出来的。当年参与救援的战士曾如此回忆:“我们没有口罩,没有手套,没有工具,都用手去挖去刨。因为部队接到命令就直接走了,没人知道这灾情的严重程度,会死亡这么多人,自然没有准备,没有人去解决这个工具的问题。”⑨同期,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已开始出现专业的救援队伍。
2001年4月27日,中国正式成立“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该救援队主要依托工兵团某部,由国家地震局应急司主管,而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负责相关的技术、培训和物资保障。2008年,这支共计214人的救援队参与了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工作。遗憾的是,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尽管国家救援队通过数年建设,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和声望,也有了比较完善的设备和培训,但是在不少地方省市,这一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位地方地震局官员表示,据他所知,目前大部分省的地震救援队伍都依托当地消防、武警部队,主要由公安部调遣,地震局负责提供培训和设备支持,但是由于进口地震救援、灾害评估、通讯保障设备昂贵,不少省都缺少专业设备。”⑩
2010年,“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队伍扩编了一倍,达到480人。不过,曾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的王振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仍感慨“我们现在大部分救援工作是依靠军队、武警,但他们并不具有灾害救援的专业技术,‘与非专业的队伍相比,专业队伍的作用可以说是以一当十、以一当百。’这么大一个国家,只有一支专业队伍是不够的。”(11)虽则如此,若较之1976年唐山大地震,“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成立,无疑已属进步。…[详细]
唐山大地震时,没有专业救援共计,战士们只能用双手救人
注释
①徐学江,《我撰发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新闻稿前后的经历》,《档案天地》2013年第9期。②柯华/口述、郭彤彤/执笔,《新中国外交耆宿柯华95岁述怀》,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P235-236。③④《当代中国的民政》(下),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P37-38。⑤钱钢,《唐山大地震》,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6,P202-207。⑥孙滔,《海城地震预报:难以传承的“经验”》,《科学新闻》 2009年第9期。关于地震只能“预测”难以“预报”这一学界公认的结论,另可参见:刘彦伟,《脸厚可以预测地震》,今日话题第618期;刘彦伟,《日本真的预报了地震?》,今日话题第634期;丁阳,《不要期待地震可以被预报》,今日话题第2404期。⑦《唐山地震抗震调查总结资料选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7,P01-09。⑧黄永明,《史保平:地震预测和防震的美国经验》,《科技导报》2008年第10期。⑨《唐山大地震40周年:“我们没有工具,都是用手去挖去刨”》,澎湃新闻,2016/07/25。⑩滕晓萌,《214人团:中国地震救援队全解密》,新华网,2008/05/15。(11)李秀江,《中国灾害应急体系之变》,《小康》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