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勾结日本”的亲日派吗?
今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短史记将推出系列专题,廓清笼罩在孙身上的种种迷雾。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广场上的孙中山铜像
近年来,围绕孙中山有意向日本租让满洲及签署《中日盟约》等问题,有关其“亲日”,乃至“卖国”的讨论,时常见诸网络。如知乎上有网友提问,“同样是勾结日本,为什么孙中山是爱国者,汪精卫是卖国贼?”有网友回答,“孙中山命好,在1926年就挂了,不然要是活到了1942年,以他一贯的亲日派作风,早就跟日本合作,现在成为头号汉奸了。”或者说,“孙中山更有亲日的嫌疑,孙和日本关系一直很好,宋教仁被杀之时,孙一时愤懑,想去日本借兵伐袁,据说还和日本签有卖国协议。”等等。
揆诸史料,这些回答大都既回避了孙中山求助日本的复杂考量,更忽略了他警惕日本,乃至抗拒日本的言行。
孙中山早年为革命常采取实用主义,但对日本侵华一直持高度警惕
从1884—1924年,孙中山先后14次进出日本,累积居留时间超过9年。他将日本选作革命基地,主要有几方面考虑,一是这里靠近中国大陆,又有大量留学生,方便开展革命;二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向富强,是中国学习的榜样;三是中日两国同属亚洲,且所谓“同文同种”,因此孙中山一直期望日本能援助中国革命。①
孙中山和宫崎滔天合影
与此同时,孙中山对日本的侵华野心一直心存警惕,如1903年孙中山发表《支那保存分割合论》,声讨日本对福建、浙江地区的侵略。1911年2月,孙中山被给宫崎滔天写信说,“但恐贵国政策已变,既吞高丽,方欲并支那,自不愿留一革命党在国中也。”②武昌起义后,因日本为清廷提供武器,孙中山又对宫崎等明言:“非常怀疑日本的意向,日本会不联合英俄压迫、掣肘革命军吗?”回国途中,他遍走欧美各国,一方面是游说他们支持中国革命;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能让英美联手,阻止日本干涉革命。
革命期间,孙中山对日本民间人士抱有好感,但对日本政府是极为不满的。1895年广州起义和1900年惠州起义时,日本拒绝向革命党提供武器;1907年和1910年,孙中山两次被日本驱逐出境;1908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被日本查封。到了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再也按捺不住愤慨,表示自己“常遭到日本政府的苛刻之对待,甚为不满”。③只是为了实现革命目标,孙中山时常不得不对日本政府委曲求全。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孙中山怀有革命理想,而又缺少实力,除了通过不断变换盟友,以实用主义手段来实现目标外,别无他法。桑兵就此判断,“孙中山对其政治思想愈是笃信,其实用倾向的幅度也就愈大”,竟至给人不择手段的印象。和袁世凯不同,孙中山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实现共和,他相信革命成功后,即能一举收回失去的利权、领土。
1919年后,孙中山的“反日”言论日趋激烈,遭日本媒体一再批判
一战后,中国民族主义勃兴,孙中山对日本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开始公开谈论日本侵华行径。如1917年5月,孙中山发表《中国存亡问题》一文,称“割台湾于日”“胶州已归日占”“日本占南满、东内蒙、山东、福建,均在(中国全国幅员)百分之五以上”等,言明日本的侵略行径。他还说,“日本强行占据胶、青,无异强盗行为!日本可谓强盗,吾国断不能与强盗交涉,更不能承认强盗有强夺吾国土地之权利”④,言辞相当激烈。
1919年五四运动后,孙中山对日本的批评更是日趋激烈。他向《朝日新闻》记者谈起“一战”后的中日关系时,指斥日本军阀“逞其帝国主义之野心,忘其维新志士之怀抱,以中国为最少抵抗力之方向,而向之以发展其侵略政策”,竟意图继承德国在山东利益。孙中山最后指责日本人“日倡同种同文之亲善,而其待中国则远不如欧美”,⑤这才致使中国民众在感情上亲近欧美,而仇恨日本。
对于日本的野心,孙中山也是很清楚的。1921年,他对美国记者辛默表示,“日本之意,盖无(不)欲在中国扩充其势力,彼拟以施诸高丽人之手段,复施诸吾人,将中国改成日本之殖民地”,不过好在“日本此种政策,幸尤非日本臣民均所赞同,乃系彼军阀中之野心家主张而已”。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接受英文报纸《日本年鉴》采访,说到满洲问题,“承认日本在‘满洲’持有领土的问题可暂时维持现状”,但强调“这并非应将日本列进与其他列强不同范畴之中”。⑥满洲和香港、澳门一样,迟早要被中国收回的。
针对孙中山越来越多的“反日”言论,日本媒体竞相批评。如《东京日日新闻》指责孙的言论“带有危险的激烈性质”;《大阪每日新闻》则警告孙中山, 称他的言行有“急进主义与露骨的排外主义之危险”。⑦可见孙中山晚年是绝谈不上“亲日”的。
必须说明的是,孙中山对日态度是一方面,选择的策略又是另一方面。依据局势的变化,他的对日策略是不断调整的。流亡日本期间,孙中山一举一动都受到监视,自然不能发表指责日本的言论;在广东建立军政府后,他才获得了直接批判日本的环境。1918年,孙中山在广东第二次建立军政府时期,因面对的敌人是日本支持的张作霖,他对日言论最为激烈。到了1923年,第三次军政府时期,孙中山的对手已变为亲英美的曹锟、吴佩孚,那么他相应地改变策略,期待联合日本,一同反对英美。⑧
孙中山是一个革命家,也是一个政治家。如学者俞辛焞所言,“政治家对一个问题的态度和言论,可以随环境变迁而有所不同,这是政治家的一个共同特点。在这个问题上,与其说是政治家的认识问题,毋宁说是政治策略问题,孙中山亦不例外。”
“宋案”发生后,孙中山闻讯从日本回国。1913年3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上海横滨正金银行内商讨反袁
注释:
①陈三井:《四分溪畔论史》,九州出版社2013年,第82页;②《致宫崎寅藏函》(1911年2月3日),见《孙中山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2011年,第508页;③⑧俞辛焞:《孙中山与日本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73、574、586页;④《与<益世报>记者的谈话》(1920年1月26日),见《孙中山全集(第五卷)》,中华书局2011年,第206页;⑤《答日本<朝日新闻>记者问》,见《孙中山全集(第五卷)》,第74页;⑥段云章编著:《孙文与日本史事编年》,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74页;⑦段云章:《1923年后孙中山与日本的关系》,《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